眼睛,这个精密无比的视觉器官,如今可以通过一种名为玻璃体腔注射术的***治疗方式,让众多眼底疾病患者重获光明希望。
眼底疾病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尤其是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玻璃体腔注射术,俗称“眼内注药”,通过专用极细针头,在睫状体平坦部(角巩膜缘后约3-4mm)进针,将药物注射至玻璃体腔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眼底病变部位。
这个位置没有视网膜组织,操作**性较高。
01 什么是玻璃体腔注射术?
玻璃体腔注药术是一种眼科微创治疗技术,主要用于治疗视网膜的炎症性、血管性或肿瘤性疾病。
眼睛有血眼屏障结构,这使得全身(口服或静脉输液)和局部(眼药水或眼药膏)用药很难在眼底达到治疗所需的药物浓度,疗效有限。
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可以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眼底,使病变区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同时减少全身用药的毒副作用。
02 治疗过程与体验
许多患者担心“往眼睛里打针”会疼痛难忍。实际上,玻璃体腔注射术多为表面麻醉,术前点麻醉眼药水即可,痛感不明显。
注射使用29G极细针头(直径约0.33毫米),注射量仅0.05毫升(约为玻璃体腔总容积4.5毫升的1/90)。注射完毕后针孔会自行闭合,对眼球创伤极小。
整个注射过程包括术前准备等约10分钟,其中的注射部分仅几秒钟就完成了。
03 主要治疗药物与应用
玻璃体腔注射主要使用两类药物:抗VEGF药物和激素类药物。
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康柏西普)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消除新生血管、减轻黄斑水肿。这类药物已纳入国家医保报销范围,大大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激素类药物(如曲安奈德)则能够减轻眼内炎症,促进黄斑水肿消退。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眼底血管性疾病。
04 治疗疗程与效果
玻璃体腔注射通常需要多次治疗。起始治疗一般应坚持每月一针,至少连续三个月。
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出院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后随访视力或遵医嘱复查。
虽然许多视网膜病变疾病目前还不能完全**,但通过前期积极眼内注药等治疗,可以使病情得到稳定,避免视力进一步下降。
从临床试验结果发现,只要坚持正规治疗,患者的注射次数会逐年递减,这说明玻璃体腔注药对于眼底疾病的控制是有效的。
05 风险与并发症
玻璃体腔注射术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存在一定风险。眼内炎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但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前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其他可能并发症包括:一过性高眼压、视网膜出血、葡萄膜炎等。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以及患者严格遵守术前术后医嘱,是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关键。
术后需遵医嘱点抗生素眼水及眼膏约1周,术后1周避免眼睛进水,洗脸用干净毛巾拧干后擦面部皮肤,避免揉眼。
06 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
术前患者需充分了解注射风险、签署手术同意书。拟注射的前3天需频繁抗生素眼液滴眼预防感染。
同时术前需要完善血常规和凝血象等常规检查,监测患者全身情况如血糖、血压,避免心脑血管意外发生。
注射前***需行泪道冲洗,若有脓性分泌物需暂缓注药。注射当天散瞳,行结膜囊冲洗,点滴表麻眼药水。
随着“日间诊疗”模式的推广,如今许多医院已实现玻璃体腔注药一站式服务,患者预约等待时间有时候半天就能完成。
曾经困扰患者的“预约难、流程烦、等待久”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眼底病变导致的视力缺失大多无法完全恢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切勿因为对治疗方式的恐惧或错误认知,延误***治疗时机,导致视力严重受损。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