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阅读、识别人脸、欣赏色彩、开车时,依赖的是视网膜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域——黄斑。它是视觉最敏锐的地方,堪称眼睛的“中央处理器”。黄斑变性(AMD)则是损害黄斑区功能,导致中心视力严重下降甚至丧失的疾病,是老年人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提高认识,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黄斑:精细视觉的指挥官
黄斑位于视网膜正中心,含有高密度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负责我们最敏锐的中心视力、色觉和大部分精细视觉功能。一旦黄斑受损,中心视野会出现模糊、扭曲或暗点,虽然周边视力可能保留,但会严重影响阅读、驾驶、识别细节等日常生活能力。
两种类型,进展不同:
干性(萎缩性)黄斑变性:
最常见,约占所有AMD的90%。
进展缓慢。黄斑区的感光细胞和其下方的支持组织(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逐渐萎缩变薄。
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如轻度视物模糊、需更强光线阅读)。随着时间推移,中心视力会逐渐下降。
目前尚无能**或逆转萎缩的治疗方法。重点是监测进展、生活方式干预和利用低视力辅助工具。
湿性(新生血管性)黄斑变性:
占比约10%,但危害极大,进展迅速,是导致严重视力丧失的主因。
黄斑区下方长出异常的、脆弱的新生血管。这些血管极易渗漏液体和血液,破坏黄斑结构,导致:
中心视力急剧下降、视物模糊。
看直线物体扭曲变形(如门窗框变弯)。
中心视野出现固定暗点。
风险因素知多少:
年龄: 50岁以上风险显著增加。
吸烟: 是最明确且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戒烟是首要预防措施。
家族史: 有直系亲属患病者风险**。
心血管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
紫外线: 长期过度暴露可能增加风险。
肥胖与饮食: 缺乏深色绿叶蔬菜(富含叶黄素、玉米黄质)、鱼类(富含Omega-3)等。
肤色: 白种人风险相对较高。
早期发现是关键!
自我监测 - Amsler方格表:
在光线充足、佩戴日常矫正眼镜(如有老花)的条件下,将方格表置于阅读距离(约30厘米)。
遮住一只眼,用另一只眼注视表格中心的黑点。
观察:所有线条是否都笔直?所有方格大小是否一致、有无缺失?有无模糊或变暗的区域?
换另一只眼重复测试。
如果发现线条扭曲、方格缺失、变暗或中心点看不清,立即就医!
定期眼科检查: 尤其50岁以上人群或有风险因素者,每年应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散瞳查眼底。医生可能会借助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设备精细评估黄斑结构,必要时进行眼底血管造影确诊湿性AMD。
治疗希望(针对湿性AMD):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VEGF是促进血管生长的因子。这些药物直接注射到眼球玻璃体腔内,能有效抑制异常新生血管的生长、减少渗漏和出血,从而稳定甚至改善视力。治疗需要按疗程定期注射(初期可能需要每月一次,后期根据病情拉长间隔),坚持治疗和规律随访是保住视力的核心。
预防重于治疗:
坚决戒烟!
均衡饮食: 多食深色绿叶蔬菜(菠菜、羽衣甘蓝、西兰花)、黄色蔬果(玉米、彩椒)、鱼类(三文鱼、金枪鱼)、坚果、全谷物。
控制“三高”: 积极管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防晒: 户外活动佩戴能阻挡100% UVA/UVB的太阳镜和宽檐帽。
保持健康体重,适度运动。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