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工作年龄人群首要的致盲原因,约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会受到其影响。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攀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这一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晚期会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视力下降、视网膜水肿、出血等,严重可致盲。它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长短和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疾病机制:高血糖如何损害视网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对视网膜微血管系统的损害6。
持续高血糖环境会导致葡萄糖代谢旺盛,山梨醇分泌过多,致使视网膜微循环受到极大损伤,眼底血管的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同时增加血管扩张而产生微动脉瘤。
高糖状态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进而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增加,促进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
这些新生血管结构异常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导致玻璃体积血、纤维增生甚至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最终造成严重视力损害。
治疗策略:综合干预模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策略。首先,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是防治的基础。
激光光凝治疗曾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伴有黄斑水肿或增殖性病变的患者。然而,激光治疗可能带来视野缺损、色觉辨别力下降等副作用。
玻璃体切割术用于治疗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症,如玻璃体积血难以吸收、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等。但传统手术存在手术时间长、术中术后出血风险高等局限性。
抗VEGF治疗: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抗VEGF药物治疗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进展。VEGF是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血管渗漏的关键因子。
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是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片段,能高效特异性地结合并抑制VEGF-A的生物学活性,从而减少血管渗漏、抑制异常新生血管形成。
研究表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可比单纯手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93.33% vs 50%),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术后视力,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流程与长期管理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通常需要多次治疗。一般起始阶段每月注射一次,连续3-6个月,之后根据病情变化决定后续治疗频率。
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视力、眼压、眼底情况,必要时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
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慢性进展性疾病,患者需要终身随访和管理。即使病情稳定,也应每6-12个月进行一次眼科检查,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变活动。
预防与早期发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所有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散瞳眼底检查。
对于已有早期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增加检查频率至每6个月甚至更短间隔,取决于病变的严重程度。
良好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基础。戒烟、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也有助于降低疾病风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眼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
随着抗VEGF药物的广泛应用和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力损害已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帮助患者保留有用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