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症(Dry Eye Disease, DED)是一种高发的慢性眼表疾病,其核心特征是泪膜稳态失衡,伴随眼部不适症状和(或)视力波动,甚至可能导致眼表组织损伤。随着电子屏幕使用普及、环境因素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核心病理机制
干眼症绝非单纯“缺水”。其发生主要涉及两大相互关联的病理过程:
泪膜不稳定: 泪膜覆盖于眼球表面,由外至内分为脂质层、水液层和粘蛋白层。任何一层成分的质或量异常,都会破坏泪膜均匀性和稳定性,导致其过早破裂,无法有效润滑和保护眼表。
眼表炎症: 泪膜不稳定及高渗透压状态会激活眼表免疫反应,引发炎症级联反应。炎症因子进一步损伤结膜杯状细胞(分泌粘蛋白)和角膜上皮细胞,抑制泪液分泌,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感觉异常: 眼表神经末梢损伤或功能失调可导致感觉异常(如干燥、异物感),或对不适刺激反应迟钝。
常见诱因与风险因素
环境因素: 干燥气候、大风、空调暖气环境、空气污染、长时间屏幕使用(眨眼频率减少)。
生活习惯: 佩戴隐形眼镜不当、睡眠不足、吸烟。
年龄与性别: 老年人泪液分泌减少;女性更年期后激素变化影响泪腺功能。
全身性疾病: 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维生素A缺乏等。
药物影响: 抗组胺药、降压药(部分)、抗抑郁药、激素替代疗法等。
眼部因素: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蒸发过强型干眼的主因;眼部手术史(如激光近视矫正)。
典型症状
症状多样且个体差异大,常见包括:眼部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针刺感、眼红、眼疲劳、畏光、视力模糊或波动(尤其在长时间用眼后)、晨起睁眼困难、对刺激敏感(如烟、风)、有时出现反射性流泪(刺激性泪液分泌)。
诊断要点
诊断需结合患者症状、临床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
问诊: 详细询问症状特点、持续时间、诱因、全身病史、用药史、生活习惯。
裂隙灯检查: 评估眼表状况(结膜充血、角膜荧光素染色点状着染)、泪河高度、睑缘炎症及睑板腺开口状态。
泪膜相关检查:
泪膜破裂时间(BUT): 评估泪膜稳定性,是重要指标。
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 评估基础泪液分泌量。
眼表染色(荧光素、丽丝胺绿): 显示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损伤部位和程度。
睑板腺成像/功能评估: 诊断MGD的关键。
科学防治与管理
干眼症是慢性病,需长期综合管理:
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 改善环境湿度、减少屏幕时间(遵循20-20-20法则)、停用可疑药物(需医生指导)、积极治疗全身疾病及眼睑炎症(如MGD)。
替代治疗(一线):
人工泪液: 核心治疗手段,补充泪液、润滑眼表、稀释炎症因子。需根据干眼类型(水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混合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成分(含或不含防腐剂、含脂质、含粘蛋白类似物等)和剂型(水剂、凝胶、膏剂)。规律使用优于按需使用。
眼部润滑膏剂: 主要用于夜间,提供长时间保护。
抗炎治疗(二线):
局部免疫抑制剂: 低浓度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滴眼液是治疗中重度干眼伴炎症的一线药物,需长期使用起效。
短程低浓度糖皮质激素: 用于急性期快速控制严重炎症,需严格在医生监控下使用,避免长期副作用。
促进泪液分泌: 口服匹罗卡品等胆碱能激动剂,适用于中重度患者。
物理治疗(尤其针对MGD):
眼睑清洁热敷按摩: 基础且重要,软化睑脂,促进排出。
强脉冲光(IPL): 可改善睑缘炎症和睑板腺功能。
睑板腺热脉动(LipiFlow)或探通: 用于严重MGD。
严重病例的特殊治疗: 泪小点栓塞术(减少泪液引流)、自体血清滴眼液、佩戴湿房镜/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等。
干眼症是复杂多因素疾病,“补水”仅是治疗的一部分。明确病因分型、坚持规范的综合治疗(包括人工泪液、抗炎、物理治疗等)和良好的生活管理至关重要。患者应与眼科医生建立长期伙伴关系,进行个体化治疗和定期随访,以有效控制症状,保护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