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每天接诊最多的患者之一就是干眼症患者。很多人觉得“眼睛干”是小问题,滴点眼药水就好,殊不知干眼症成因复杂,处理不当可能持续加重甚至损伤眼表。今天就来谈谈这个常见却常被误解的眼病:
干眼症 ≠ 单纯缺水
干眼症的核心是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健康的泪膜由三层组成,每一层出问题都会导致干眼:
最外层:油层(睑脂)
来源: 睑板腺分泌。
作用: 像“盖子”一样锁住泪液水分,防止过快蒸发。
问题: 蒸发过强型干眼(最常见) - 睑板腺功能障碍导致油脂分泌异常(数量少或质量差),泪液蒸发过快。
中间层:水液层
来源: 泪腺分泌。
作用: 提供主要水分、氧气和抗菌物质。
问题: 水液缺乏型干眼 - 泪腺分泌泪液量***不足(如干燥综合征、某些药物副作用)。
最内层:粘蛋白层
来源: 结膜杯状细胞分泌。
作用: 帮助泪液均匀铺展在光滑的眼表(角膜、结膜)。
问题: 粘蛋白分泌不足(如化学伤、慢性结膜炎),泪液无法均匀覆盖眼表。
大多数患者是混合型(水液缺乏+蒸发过强)或蒸发过强型。
不只是“干”,症状多样
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
眼红、眼疲劳、视物模糊(尤其在长时间用眼后)
畏光、刺痛
一种矛盾现象:反射性流泪(眼干刺激后,泪腺反射性分泌大量稀薄泪水,但无法缓解不适)
为何越来越普遍?常见诱因
屏幕时代: 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眨眼次数显著减少(正常每分钟15-20次,专注屏幕时可能降至5-7次),泪液涂布不足。
环境因素: 空调房/暖气房(空气干燥)、强风、空气污染、吸烟(含二手烟)。
隐形眼镜佩戴: 长期或不当佩戴。
全身因素: 年龄增长(尤其女性绝经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某些药物(抗组胺药、部分降压药、抗抑郁药、激素变化)。
眼局部疾病: 睑缘炎、结膜炎、角膜炎、眼睑闭合不全等。
眼部手术史: 如近视激光术后早期。
科学应对,别乱滴眼药水
明确诊断是关键: 医生会通过问诊、裂隙灯检查、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眼表染色、睑板腺功能检查等,判断干眼类型和程度。
基础治疗是核心:
改善用眼习惯: 遵循“20-20-20”原则(每20分钟看20英尺外20秒),有意识多眨眼。
环境调节: 使用加湿器,避免直吹空调/风扇,戴防护镜挡风。
眼部清洁与热敷按摩:
热敷: 40-45℃热毛巾或专业眼罩敷眼10-15分钟,每天1-2次,融化淤堵的睑脂。
按摩: 热敷后,沿睑缘轻柔按摩,帮助排出睑脂(需医生指导手法)。
清洁: 使用无刺激的专用睑缘清洁液或稀释的婴儿洗发水清洁睫毛根部。
人工泪液的选择:
轻度: 选用不含防腐剂或防腐剂毒性低的人工泪液(小支装/单次装更佳)。
中重度/蒸发过强型: 选用含脂质成分的人工泪液,模拟天然泪膜油层。
粘蛋白缺乏型: 可能需含粘蛋白类似物或血清成分的人工泪液。
切记: 避免长期随意使用含血管收缩剂(去红血丝)或防腐剂(尤其苯扎氯铵)的眼药水,可能加重干眼。
针对性治疗(需医生指导):
抗炎治疗: 中重度干眼常伴有炎症,医生可能短期处方低浓度激素眼药水或非甾体抗炎药,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
物理治疗: 睑板腺热脉动治疗、强脉冲光治疗,可有效改善睑板腺功能。
泪点栓塞: 通过可吸收或***性栓子封闭泪小点,减少泪液流失。
治疗原发病: 如存在干燥综合征等,需风湿免疫科协同治疗。
何时必须看医生?
眼睛持续干涩、疼痛、发红、视物模糊,休息和人工泪液无法缓解。
畏光严重,睁眼困难。
视力明显下降。
眼睛有大量分泌物或眼痛剧烈。
干眼症是涉及多因素的慢性眼表疾病,绝非“滴点眼药水”那么简单。明确病因分型、坚持基础治疗(尤其睑缘清洁热敷按摩)、科学选用人工泪液、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炎或物理治疗,是有效管理的关键。切勿忽视症状或自行滥用眼药水,专业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才能守护眼表健康。
重要提示: 本文旨在传播眼健康知识,提高公众认知。文章内容基于当前医学共识,但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每个人的眼部情况具有个体差异性。如果您有任何眼部不适、视力变化或健康疑虑,请务必咨询合格的眼科医生或专业医疗人员,以获得针对您个人情况的评估和指导。忽视专业建议或延迟诊治可能对视力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害。